報告題目:基于WiFi和4G/5G信号的非接觸智能感知:理論與應用
報告時間:2019年12月23日下午13:30
報告地點:計算機樓A521
報告人:張大慶 教授
報告人簡介:

張大慶教授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CCF普适計算專委會主任。1996年獲得意大利羅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法國巴黎國立電信學院、法國科學院一級終身教授, 新加坡資訊通訊研究院智能家庭實驗室創建主任, 情景感知系統部創建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普适計算、情境感知、無線感知、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等。在相關國際期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 280餘篇,國際國内專利20餘項。所創的情境感知模型被國際普适計算、移動計算和服務計算學術界廣泛采用, 文章總引用15600餘次,H因子62,單篇論文最高它引次數超過 1500 次 (根據 Google Scholar), 并被普适計算領域頂級會議 IEEE PerCom 2013 授予“十年最具影響力論文獎”。張大慶教授近年來在感知大數據分析、群智感知和無線非接觸感知等新興研究方向的工作,先後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全部4個普适計算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或提名獎,包括CCF A類會議ACM UbiComp 2015、2016 的最佳論文提名獎和2019年IEEE UIC“十年最具影響力論文獎”。張大慶教授是普适計算頂級期刊IEEE Pervasive Computing、ACM會刊IMWUT、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的編委, 擔任過10多個國際會議的大會或程序委員會主席, 應邀在20多個國際會議做大會特邀報告。
報告内容簡介:
利用無處不在的商用WiFi和4G/5G無線信号進行非侵擾、非接觸人體行為感知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終端等衆多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我們将原用于光學和通訊領域的菲涅爾區模型(Fresnel Zone Model)引入到無線非接觸智能感知領域,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無線信号在空間中感知人體、物體活動的機理及感知極限, 奠定了WiFi和4G/5G信号實現毫米級人體行為狀态感知的理論基礎。基于菲涅爾區模型和相應的無線感知技術,我們不僅可将呼吸、手勢等微小人體活動的感知範圍、性能做到國際最佳,也可實現對大尺度人體活動的實時連續識别。本報告将介紹我們提出的菲涅爾區模型和系列感知理論/技術,解釋為什麼目前大多基于WiFi的定位和行為識别系統無法穩定工作。報告還将演示團隊開發的基于WiFi的無接觸呼吸監測、手指輸入、入侵檢測、連續行為識别等一系列可應用于居家環境的原型系統。
主辦單位:
伟德国际BETVlCTOR
伟德国际BETVlCTOR軟件學院
伟德国际BETVlCTOR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
符号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伟德国际BETVlCTOR國家級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