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研究所

研究所

 

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

  1983年,教育部批準在原伟德国际BETVlCTOR計算機科學系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在王湘浩院士建議下,人工智能實驗室更名為計算機科學研究所,1986年,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了計算機科學研究所。之後,國家科技部信息中心對伟德国际BETVlCTOR計算機科學研究所重新進行了确認。合校後,經學校批準更名為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研究所現包括“”、“”、“”和“伟德国际BETVlCTOR富來格計算機工程技術公司”。研究所以生物信息、模式識别和智能軟件研發為主要研究方向,由富來格公司負責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和産業化,并提供對外技術服務。

研究所的總體目标是:

  面向國際科學前沿,結合國家發展戰略與吉林省發展戰略要求,緊緊圍繞生物信息學、模式識别和智能軟件等領域的問題,積極開展計算機理論與應用研究、國際⏭➰項目研究、以及面向企事業單位需求的應用技術問題交叉研究。為推動計算機學科的國際交流與⏭➰,促進生物信息學、模式識别、智能軟件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為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研究所的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應用基礎研究:跟蹤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前沿課題,開展原創性創新與集成性成果創新研究。

  産品技術服務:面向市場和企事業重大需求,開展技術⏭➰,從事新産品開發與技術服務。

  技術人才培養: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 環境,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智能工程研究室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迅速發展的時代。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序幕的生物信息學研究,是全面認識生命及其發展過程的重要途徑,它将從根本上改變生命科學和生物産業的思維方式和研究體系,成為新世紀國際競争的關鍵環節和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與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物信息技術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經在一些大學和國家研究所建立了生物信息中心或生物信息實驗室等研究機構。

  在生物信息學研究方面,“計算智能教研室”與“智能工程研究室”的部分教師,已經帶領博士生和碩士生在生物信息技術以及相關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學科交叉研究,在生物信息數據處理、生物信息學中的相關算法研究和基因序列結構功能預測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經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生物信息學中的相關組合理論和算法研究”(批準号60433020,經費180萬元,執行時間: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基于進化算法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預測的研究”(編号20020608,經費6萬元,執行時間:2003年至2005年)。伟德国际BETVlCTOR已經在2004年承辦了一次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面向全國研究生的“計算生物學”龍星計劃課程,将于2005年7月在長春主辦“生物信息學國際研讨會”、并再次承辦“生物信息學計算方法”龍星計劃課程。

  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計算智能技術的微機電系統建模研究;時間序列預測與組合優化設計;基于計算智能技術的超聲電機控制研究;基于軟計算新技術的蛋白質三級結構預測研究;基于計算智能新技術的基因調控網絡研究;生物計算相關理論算法研究,包括并行計算、網格計算、組合算法等研究,開發研制生物信息學➿⚽✨➿軟件系統;基因表達生物芯片分析研究、包括基因表達生物數據挖掘等工作;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與分析研究,包括藥物成份分析、新藥設計等應用研究。

  研究室的目标是:在以上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建成省部共建的“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模式識别技術研究中心

  模式識别方向組成員由計算機、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電子學、醫學和力學的科技人員組成,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具有團隊精神的交叉學科研究隊伍。自1997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在基于生物特征身份認證領域作了大量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工作,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100多篇,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經過幾年的跨學科⏭➰研究,本方向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了解并掌握了國際上相應的前沿動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國内外模式識别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所承擔完成的科研項目,通過和企業實行産學研⏭➰開發,在基于生物特征身份認證領域所開發的産品已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組成員近年來在人臉識别、手寫體識别、數字水印、指紋識别、識别模型算法、圖形圖象處理以及模式識别方面發表的論文。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像識别、手寫簽名識别系統、虹膜識别、 指紋識别、數字水印。

  中心的目标是:研究人像識别、手寫簽名識别系統、虹膜識别、指紋識别、數字水印理論、技術、應用與産品。

伟德国际BETVlCTOR智能軟件研發中心

  中心承擔縱向項目40多項,其中國家863和國家基金項目20項。發表論文約200篇,被EI、SCI、ISTP收錄60餘篇,出版知識工程專著2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1995至2005年,在十多個國家項目➿⚽✨➿下,以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直接服務三農為目标,以農業專家系統為切入點,取得了智能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的突破。

  在基礎研究基礎上,針對農業問題複雜多變和經驗性強等特點,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型農業ES開發中一系列技術難題,包括軟件工程與知識工程融合,ES技術标準、規範,多種針對農業的知識表示與推理,ES、GIS、GPS與STR結合,多ES協作,CBR與ES結合、ES與規劃算法結合技術等,研制了由單機版、網絡版ES開發平台,組件式GIS,規劃工具包,網上信息發布、遠程知識庫維護、知識獲取求精、界面生成和構件管理等工具組成的可定制、組合、協作和管理的構件化通用農業專家系統集成開發環境。利用該環境,将智能化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有機融合,開發了二十多個農業實用ES,并持續進行了大規模推廣應用,産生了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先後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知識工程、ES、不确定性處理,DAI、MAS與移動Agent系統,空間推理等研究居國内領先行列。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知識工程、專家系統ES,分布式人工智能DAI、多Agent系統MAS與移動Agent系統,時空表示與推理,粗糙集、格機與數據挖掘等。

  中心的目标是:加快計算機應用學科的建設;開發富含高新技術、高應用價值、可轉化成商品軟件的智能化軟件成果;将軟件成果轉化成軟件産品;積極探索官、産、學、研相結合之路,不斷研制、開發出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富含高新技術的智能軟件,以應用研究為基礎,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為吉林省經濟建設服務。

  中心的發展将對伟德国际BETVlCTOR計算機學科的建設,高級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與穩定,重大應用研究成果的争取,特别是對吉林省軟件産業的形成、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