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14:00,國家特聘專家張曉東教授應邀利用騰訊會議作了題為“知識的結構與進化”的學術報告,也是本科生綜合素質提升計劃系列報告的第十場。張曉東教授這次報告是應伟德国际BETVlCTOR、軟件學院院長楊博教授邀請專門為➿⚽✨➿計算機學科師生抗擊疫情準備的,伟德国际BETVlCTOR副院長張永剛教授主持了報告,對張曉東教授在伟德国际BETVlCTOR抗擊新冠疫情特殊時期應邀做專場報告表示衷心感謝。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200餘名師生在線參加了此次活動。
張曉東,筆名尼克,是國家特聘專家,烏鎮智庫理事長,畢業于天津大學,中科院和美國麻省大學。早年在哈佛,後在HP從事研發,并是多個國際标準化組織工作組發起人,曾在矽谷連環創業,并擔任VC合夥人。著作有《UNIX内核解析》,《哲學評書》和《人工智能簡史》。其中《人工智能簡史》獲得吳文俊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圖書館文津獎和央視中國好書獎等。
張教授此次報告報告分享的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從分4個方面進行講解,分别是1)知識結構與知識本體;2)通識教育;3)兩種文化與科學大戰;4)知識能統一嗎?(Consilience)。張教授從《大英百科》開始講起,梳理了知識結構的曆史,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裡士多德的裡的理論,再到培根的《新工具》,深入淺出地介紹知識結構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意義。之後剖析了美國的通識教育對知識分類的具體做法,強調了數學和邏輯在知識的結構中的重要性。然後從索卡爾事件介紹了兩種文化與科學大戰的深刻主題,從而引出了知識能否統一的宏大問題。張教授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從維基百科的知識分類到知識圖譜,再到計算曆史學,張教授通過豐富的史料、詳盡的數據和鮮明的觀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後張教授以知識爆炸時代如何學習、如何掌握知識工具兩個開放性的問題結束了這個報告,分享了他對元知識和元科學概念的獨家見解。
報告最後,張曉東教授與各位同學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詳細回答了同學們關于計算機曆史的涵義、計算機學科學生如何對待交叉學科的學習以及如何進行知識的擴展等方面的問題做了細緻的解答,并就讀書方面給同學們了具體的建議,張曉東教授也表示疫情後有機會将和同學們線下交流。
張曉東教授不僅是知名的人工智能學者,也在人工智能産業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此次報告張曉東從多個角度對知識的結構與進化的主題進行了講解,他的專業精神和博學風采深深感染着同學們,整個報告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